中醫內科學范文10篇
時間:2024-05-04 06:25:22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中醫內科學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中醫文化滲透對中醫內科學教學的影響
[摘要]目的:探討中醫文化滲透對《中醫內科學》教學的影響,以進一步提高中醫院校臨床基礎課程《中醫內科學》的教學質量。方法:隨機選取2個《中醫內科學》課程平行班,分為對照教學組與試驗教學組。對照教學組采取傳統授課教學,試驗教學組在傳統授課基礎上增加中醫文化滲透學習。結課后對學生的學習情況及中醫思維訓練進行問卷調查及分析。結果:2組學生均多數認為分證論治是《中醫內科學》教學內容難度較大的部分。多數學生偏好于傳統授課與臨床實踐結合的教學模式。結課后,試驗教學組86.21%學生認為已經建立中醫思維模式,對照教學組僅44.74%學生認為已經建立中醫思維模式,試驗教學組中醫思維模式建立情況優于對照班(P<0.05)。試驗教學組中醫思維訓練題平均分為(19.24±1.48)分,對照教學組(16.79±3.43)分,試驗教學組平均分高于對照教學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中醫文化滲透可以提高《中醫內科學》教學質量,有助于學生建立中醫思維,積累中醫文化,堅定文化自信。
[關鍵詞]中醫文化滲透;中醫思維;中醫內科學;教學質量
中醫文化主要是指中醫的思維方式、傳統習俗、行為規范、生活方式等內容。近年來中醫藥教育事業發展日益蓬勃,但由于受到西方文化中心論與唯科學主義的影響,將現代科學與現代醫學視為“科學”的典范來衡量、評價與改造中醫藥,使得中醫院校學生及院校畢業的年輕中醫師中醫思維弱化,甚至逐漸缺乏中醫文化自信。此外,中醫藥課程傳統教學過于重視理論,教學過程中涉及的傳統文化背景知識介紹相對薄弱,對中醫思維培養的重視程度不夠[1],不利于中醫思維的培養及運用中醫思維處理臨床疾病。研究發現中醫文化滲透與傳統授課相結合,能夠多途徑引導學生感知中醫文化,加強中醫思維訓練,助力中醫課程的學習[2-3]。《中醫內科學》是中醫臨床各專業的核心課程,銜接基礎理論和臨床實踐。為探討中醫文化滲透對中醫課程教學的影響,本研究隨機選取2個《中醫內科學》課程平行班進行對照教學,并在結課后對學生的《中醫內科學》學習情況及中醫思維訓練進行問卷調查,問卷設計以單選題為主。
1研究設計
1.1研究對象
在南京中醫藥大學2017級專業課程相同的平行班級中隨機選取2個班級作為研究對象,分為對照教學組(38例)與試驗教學組(30例)。
PDCA循環法在中醫內科學教學的運用
中醫內科學是中醫康復保健專業的核心課程,其涉及面廣,內容豐富,表述抽象,大多數病證以癥狀命名,導致其授課難度大。如何提高教學質量以完成教學目標成為當前中醫內科學教學改革的首要任務之一。PDCA循環是由計劃(P)、實施(D)、檢查(C)、處理(A)組成的管理方式,已被廣泛應用于臨床教學中,對提高教學質量有明顯促進作用。因此,筆者依據PD⁃CA循環的基本原理,結合中職學生的特點,將PDCA循環法應用于中醫內科學教學中,與傳統教學法進行比較。現將結果報道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選取2014級中醫康復班為觀察組,采用PD⁃CA循環管理模式;選取2013級中醫康復班為對照組,采用傳統教學管理模式。觀察組65名學生,男20名,女45名,對照組67名學生,男21名,女46名,年齡均為16~19歲。兩組學生在性別、年齡、入學情況、教學環境、課程計劃、在校成績等方面比較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1.2研究方法對照組采用傳統教學法,觀察組應用PDCA循環法,具體如下:1.2.1制訂計劃。(Plan)收集學生對基礎知識的掌握情況,了解學生的學習態度和學習期待,依據教學大綱和執業資格考試大綱制訂教學目標、教學內容和考核標準,由專業帶頭人組織集體備課,制訂教學計劃,書寫教案和制作課件。教案要構思新穎并突出重難點。課件要精美直觀并生動形象。中醫內科學教學目標的制訂遵循PDCA循環法的基本要求,從認知、技能、情感3個層面進行定位,描述時應避免使用諸如“了解”“掌握”“熟練”等詞,盡量使用“寫出”“列舉”“比較”“分類”“從幾個項目中選出”等詞。教師應分析教材,所選內容要適應學生的知識水平和思維發展,如講授肺病證(咳嗽)時,咳嗽的源流、鑒別診斷、方藥加減等內容應予精簡,重點是咳嗽的病因病機和診治要點。1.2.2教學實施。(Do)依據制訂好的計劃,教師可采用“導、講、歸、練”的教學模式開展教學。教學中,應遵循以學生為中心的原則。教師要起到化解重難點、引導學生思考的作用,突出理論與實踐相結合,注重培養學生臨床思維與實踐能力,適當講解一些新理論和新技術,以開闊學生的視野、激發學生的探索興趣。督促學生課后復習,以讀書筆記、案例討論和練習題等形式檢查學生是否掌握相關知識。若發現問題,及時處理,以求學生教學目標的達成。1.2.3質量檢查。(Check)此階段主要是依據教學目標,對教學過程和結果進行監視和測量,并得出結論以便及時糾正和處理。檢查階段分兩部分:①隨堂測試:為了檢查學生對課堂教學內容的掌握情況,教師可針對性地布置練習題和病例分析以供學生練習,檢查學生作業完成情況并作為平時成績的判斷依據。②定期考核:教學過程中開展2次階段考核,即期中考核和期末考核,每次考核包括理論考試(60%)和操作技能考試(40%),做好成績記錄和試卷分析。1.2.4總結處理。(Action)將檢查階段的各種信息進行匯總,認真分析總結教學過程中的亮點和不足,將已取得的成功經驗繼續發揚光大,對尚存問題要及時采取措施予以糾正。同時,定期舉行學生座談會,讓學生對教學安排、教學內容、教學方法等進行評價,正確的予以肯定,并將問題收集處理后反饋給任課教師,以便盡快在教學中改進,做到真正地教有所學、學有所教。對于不能解決的問題,由專業帶頭人組織召開專題研討會,研究相關策略并提出具體措施,在新的教學計劃和安排中進行實施,作為推動下一個PDCA循環的動力和依據。1.3評價標準。1.3.1綜合考核。兩組學習結束后進行綜合考核,包括平時成績(出勤情況、上課表現、作業完成質量)占10分,期中考核成績(理論60%、技能40%)占30分。期末考核成績(理論60%、技能40%)占60分,總成績100分。1.3.2問卷調查。①采用藏渝梨等研制的學習積極主動性量表評價學生的積極性。該量表包括學習目標、學習動力、扎實學習、控制學習和深入學習5個層次,總共21題,每題1~5分,總分21~105分。②采用自行設計的量表了解學生對教學的滿意度。該量表包括運用知識能力、分析問題能力、解決分析能力、自主學習能力、技能操作能力、溝通交流能力和創新能力,每個項目分提高、略有提高、沒有提高三個等級,分別賦分1分、2分、3分。調查問卷采用無記名方式。調查前,用相同的語言進行解釋。學生在規定時間內完成。當場回收。1.4統計學處理。采用SPSS16.0進行數據處理,計數資料采用c2檢驗,計量資料采用t檢驗,P<0.05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觀察組在理論成績、技能操作成績及調查問卷成績等方面均優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
3討論
中西醫科學教學改革思考
1目前存在問題
目前中西醫結合專業課程的設置是“兩個基礎加一個臨床”的模式,即中醫基礎課程和西醫基礎課程加中、西醫臨床課程,學時各占1/3。結果是學生對現代醫學體系掌握得不夠全面,對中醫學理論體系掌握得不太熟悉,對中、西醫理論不能夠融會貫通,對運用中西醫結合理論揭示疾病的內在本質存在著不確定性和盲目性,沒有完全體現出中西醫結合專業的特點。在中西醫結合專業課程的設置上,兩個基礎課程沒有什么爭議,關鍵在于中西醫結合臨床課程,而中西醫結合內科學又是重中之重。以下是筆者在教學課程中發現的一些問題。
1.1培養目標茫然
中西醫結合內科學主要是面向中西醫結合五年制本科階段教學。對中西醫結合本科的培養目標目前仍不統一[1],北方某中醫藥大學確定該專業的培養目標為:培養系統掌握中西醫基本臨床技能與中醫臨床思維方法,能運用中醫診療思維與技能和一定西醫學知識和基本臨床技能,從事中西醫結合醫療、預防、保健、康復等工作的中醫臨床專門人才;而南方某醫科大學的培養目標為:培養具有良好素質的從事中西醫臨床醫療工作的高級專門人才,確保其畢業后作為醫生時在上級醫師指導下,從事安全有效的醫療實踐,保證他們有適當的基礎能夠進行終身學習和在中西醫臨床醫學某一學科領域內進一步深造。郭勇等[2]對中西醫結合高素質人才的培養目標為:培養既能繼承傳統中醫精華,又能掌握現代醫學知識,并且能夠在中醫理論的指導下有機結合并熟練地應用于臨床的現代中醫人才,成為新時展的迫切需求。以上對中西醫結合專業的培養目標均不統一,筆者認為中西醫結合專業的培養目標不僅僅在于精通中醫和西醫兩門醫學,更重要的是如何把這兩種醫學有機地結合起來,而不是機械地堆砌雜糅在一起。在中西醫結合內科學的教學課程中,也經常遇到學生會有這樣的困擾:對自己的專業學習感覺很茫然,由于中醫和西醫是兩種完全不同的醫學體系,學習起來也感覺非常吃力,很難實現兩種思維的轉換,更不用說是結合。因此,我們很有必要對中西醫結合專業的學生實行“減負”的教學改革,而“減負”的重中之重又在于減輕學生兩種醫學思維轉化和結合的思維負擔,這不僅是教學者的難題,也是當今醫學界面臨的挑戰。
1.2教材建設不完善
目前中西醫結合教材的內涵與真正體現中西醫結合仍有一定的差距,盡管它們都涵蓋了傳統中醫和現代醫學的部分內容,各論中每種疾病都分別列出中、西醫的病因病機、治療方法,但均未能較好解決中西醫結合理念與內涵問題,存在嚴重的“中”歸“中”,“西”歸“西”的問題,教材存在著概念不夠清晰,內容結合的少,湊合的多,夾生現象明顯;教材編寫上欠精煉扼要,重復的篇幅多,有關新知識、新技術的內容少,可操作性不強[3]。
內科學教學方式及意義研究
一、現代醫學知識引入中醫內科學教學的方式
1.適時講解,重點突出在引入的形式上應切合中醫內容適時講解。在中醫內科單個疾病的病因、病機、診斷和治療各個部分中醫內容講解結束,可結合現代醫學的認識進行進一步闡述,也可以在具體中醫內容講解過程中實時分析中西醫認識的異同點,尤其當某個疾病的中醫和現代醫學描述或名詞相同,但是內涵不同或有差異時,更要加以分析和講解。例如,在教授胃痛時,重點分析疼痛的時間和性質與中醫辨證分型密切相關,同時也可以進一步提及現代醫學不同胃腸道疾病中疼痛的性質和特點的差異,提示學生胃痛中醫辨證分型與常見胃腸疾病如慢性胃炎、消化性潰瘍等的聯系和區別。在淋證的中醫治療中,清熱利濕是重要的治療法則,也是重點講解內容,此時可以適度將淋證的發病與尿路感染,清熱利濕方藥與抗菌抑菌作用之間的聯系加以講解,加深學生對淋證中醫診治手段的理解。
2.引入內容需適度中醫內科學的授課往往開設于中醫基礎和西醫基礎課程之后,西醫內科學課程之前,學生對于中醫理論的理解尚不深入,對現代醫學知識的掌握也不夠全面,這就要求授課教師引入相對易于理解的現代醫學內容進行講解,不宜過多過深地系統講解現代醫學對于相應疾病的認識,特別是現代醫學的具體治療方法和藥物不宜在中醫內科教學中講解,以免喧賓奪主。例如,消渴大多屬于糖尿病范疇,講課中可以提及“三多一少”癥狀是高血糖所致,但不宜分析高血糖的產生機制。中醫與現代醫學在癌癥的治療手段上差別較大,可以簡單提及手術、化療和放療,但不做深入講解。
3.“有則引之,無則略之”的原則在引入現代醫學知識分析中醫內容時,還應注意“有則引之,無則略之”的原則,即引入現代醫學明確又切合中醫內容的知識點,對于中醫內容無明確對應現代醫學知識的章節不宜生搬硬套式地分析,對于現代醫學尚不確定的內容應避免引用,以免沖淡和曲解中醫的內容和特色。例如,肺癆病中醫認為感受瘵蟲是主要病因,這與現代醫學感染結核桿菌已有明確的對應關系,課中可以加以明確說明;而飲食不節和房勞過度導致水腫的發生和加劇,缺乏明確和單一的現代醫學認識,教學中可以只從中醫理論闡述。
4.充分利用現代醫學直觀的疾病信息過去中醫內科學教學沿襲傳統中醫教材,多以文字描述為主,缺乏直觀的圖像信息,學生難以準確理解和掌握。而中醫內科許多疾病的一些臨床征象,與現代醫學典型的體征描述相一致,應充分利用現代醫學已有的疾病直觀圖像,向學生形象化地展示,彌補中醫教學中的不足。有報道顯示,增加教學的直觀性,可以顯著提高學生的考試成績[1]。例如,在講授黃疸一節時,選用急性黃疸型肝炎和肝硬化患者的圖片,可以直觀地區分陰黃和陽黃的不同疸色。痹證中,久痹所致的關節僵硬變形可以借用類風濕性關節炎的典型關節腫脹畸形加以展示,加強學生的形象記憶。
二、在中醫內科學教學中引入現代醫學知識的意義
案例教學模式在中醫內科教學的應用
1案例教學法的含義
案例教學法又稱為實例教學法和個案教學法,最早出現自美國哈佛大學教育領域教學[1]。案例教學法是一種突破傳統灌輸教學模式以案例為基礎的教學法。在案例教學法中,教師不以傳授知識的角色而是以教學課堂設計者和鼓勵者的角色進行教學,在教學過程中鼓勵學生積極參與討論,對教學案例中存在的和疑難情境,通過真實的發生的事情引入學生實際進入情境進行討論。案例教學法中,案例是作為一種引導,步步深入開展教學的一種方法,與傳統的在課題教學之初和教學之余引入案例相區別。前者是一種緊貼教學內容,針對課題研究,經過課程設計的、以特別甄選的、符合教程安排的、貫穿課程全過程的、具有代表性的、真實的,以其為課程引導展開課程教學的案例。后者只著重于課題教學之初或課程之余作為吸引學生眼球,在課程教學中一帶而過的案例,這種案例在選擇的時候也相對比較草率[2]。
2案例教學法在中醫內科教學中的應用意義
面對中醫內科學內容繁雜,知識點多,教授枯燥等問題,傳統的教學模式經常會造成學生對中醫內科學學習的心理疲倦,形成知識被動接收的模式,不利于學生對自身知識技能的學習和提高。案例教學法對中醫內科學教學有以下幾點意義[3]。(1)創建情境教學模式,以具體案例問題為中心,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在案例教學法中以具體古籍典例或現代臨床病例為案例,并結合案例問題,引起學生對問題求索,案例求知的興趣和欲望,使得學生在課堂上集中注意力主動參與案例問題討論探求活動,實現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使得教學效果得到提高。(2)案例教學可以培養學生的辨證思維分析能力。案例教學法通過課程內容與案例相結合,使得學生在學習新的知識的同時參與病例剖析,這樣既能加深學生對新的知識學習的印象更能通過病例剖析、綜合分析、教師的答疑不斷對學生的辨證思維分析技能的訓練,使得學生能夠獲得獨立分析問題和辨證解決問題的能力。(3)案例教學法通過具體病例與課程內容知識點的結合,使得學生在病例剖析時能夠對新知識進行具體實踐運用,從而加深學生對理論知識的深刻理解和記憶。
3案例教學法在中醫內科教學中的具體實施
3.1教學案例的選擇
中醫內科特征論文
【摘要】本文就21世紀課程教材,田德祿主編的《中醫內科學》讀后,略談了“概括《內經》理論,別具一格;黨和國家政策,激勵學子;臟腑病因病機,領異標新;探索疾病分類,突出優勢;多種治療方法,提高療效;結合臨床實際,設兼次癥;摘選名言警句,啟迪悟機;現代文獻索引,授人以漁;校對疏忽之處,僭為訂正;內容尚可補充,聊陳管見”等幾點感言。
【關鍵詞】21世紀課程教材中醫內科學
21世紀課程教材,田德祿主編的《中醫內科學》,是一本系統性、實用性的好教材。診余瀏覽,遇病查閱,頗受教益,不避續貂之嫌,爰按該書前言提示,略談幾點感言。
一、概括《內經》理論,別具一格
本書第一章•中醫內科學發展簡史,自原始社會至1985年,上溯《山海經》、《周禮天官》,下及各家。值得一提的是概括出的《黃帝內經》理論,朗如列眉,在同類教材中,可謂別具一格。國內研究《黃帝內經》的專家、北京中醫藥大學教授王洪圖先生嘗曰:一部雄偉壯闊的中國醫學史,無處不體現著《內經》的指導作用;光彩紛逞的眾多醫學流派,無不以《內經》的理論為淵源。古今無數的中醫學大家,或者理論上獨樹一幟,或者防治疾病效驗如神,然而究其成功之路,均未離開研習《內經》以為立說之根本。編者為后學導航引路之良苦用心,由此可見一斑。
二、黨和國家政策,激勵學子
三年制臨床專業內科學教學研究
摘要:文章選取平頂山學院三年制臨床專業2016級學生220名,將220名學生分為對照組與觀察組,對觀察組學生進行教學時應用標準化病人,對照組學生進行教學時應用傳統方式,對兩組學生的教學效果進行對比分析,結果顯示觀察組學生的學習主動性明顯高于對照組學生,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關鍵詞:標準化病人;三年制臨床專業;內科學教學
現階段我國高等醫學教育得到了迅速發展,衛生事業的改革在不斷深化,在這種情況下,醫學領域對人才的要求逐步提升,三年制臨床專業的學生因為學歷問題在就業時受到很大限制,在目前的就業壓力形式下,原有的培養意識、培養模式已不能增加三年制臨床專業學生的就業競爭力[1-2]。如何提高三年制臨床專業學生的就業競爭力,成為各個職業院校的人才培養重點。標準化病人是指對招聘的人員進行系統化、標準化的培訓,這些人員可客觀地模擬患者,以輔助相關教育活動的開展。本研究將標準化病人應用于三年制臨床專業內科學理論課及實訓課的教學中,可以很好地培養學生學習的主動性,激發其臨床思維能力,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其就業競爭力。
一、資料與方法
(一)常規資料。筆者選取了平頂山學院2016級三年制臨床醫學內科學的學生,共220名學生。教師在講解內科學的理論知識時,大多以多媒體課件的形式將理論知識呈現給學生,并根據教學內容與教學大綱設計教學計劃。研究人員將220名學生分為對照組110名、觀察組110名。對照組學生與觀察組學生學習的內科學內容相同,上課時間相同,帶教教師是同一人,但是授課的方式不同。(二)研究方法與實施步驟。1.創建培訓團隊。在創建培訓團隊時,可以將臨床技能培訓中心組織作為主要機構,由主任對培訓團隊的創建進行全面計劃,選取經驗豐富、教學水平較高的教師培訓標準化病人,同時由專業教師負責后續的教學工作,并根據教學需求對標準化病人進行調配。2.招聘標準化病人。學校張貼標準化病人的招聘啟事,可以將招聘啟事放在學校的網絡平臺中,也可以將招聘啟事放在宣傳欄當中,鼓勵廣大群眾及學生積極報名,報名人數有120名,經由專業教師篩選之后選取了其中70名,包含男性40名,女性30名。應聘者年齡最大63歲,年齡最小18歲,選出的應聘者并無傳染性疾病。3.標準化病人的培訓工作。研究人員根據應聘者的特點進行了分組,根據分組進行不同病種的培訓,具體培訓內容如下。第一,醫學常識知識的培訓,需要應聘者掌握人體重要臟器的位置。第二,掌握問診、體格檢查的配合技巧。第三,由專業教師介紹每一種病種的案例,根據病種涉及的內容制定詢問項目,應聘者需要提前了解劇本中的內容,同時需要掌握培訓教師講解的內容,并在教師的指導下對劇本中的內容進行熟悉與了解,從而熟練地掌握相應病種的體征。第四,應聘者根據教師發放的劇本進行演練。培訓時間為兩周,在兩周的培訓結束之后,標準化病人需要熟悉的掌握體格檢查、問診等步驟的要領,并能記住劇本中的詢問項目。4.標準化病人的考核內容。在臨床教學開展之前,教師需要再次篩選標準化病人,對標準化病人的培訓效果進行考核,培訓教師扮演水平各異的醫學生,以醫學生的身份與標準化病人進行劇本的演練,演練過程中挑選出扮演逼真、合格率較高的標準化病人,并將這部分病人應用在學生的臨床教學當中,在考核之后正式錄用了49名標準化病人,并與之簽訂了相應的協議。5.標準化病人在內科學教學中的應用。在觀察組學生的內科學教學中應用標準化病人,教師將疾病的特點告知學生,然后請入標準化病人,標準化病人根據所扮演的病種提供相應的病史資料,學生根據標準化病人的病種進行體格檢查、問診。于標準化病人而言,其在接受體格檢查時,需要配合醫學生的檢查,并根據學生的檢查情況作出相應的反應。標準化病人根據自己的病種詳細的講述病情,根據之前的劇本向學生提出相應的問題,學生根據標準化病人提出的問題開展討論,在這個過程中,可以對學生的思考問題能力及分析能力進行培養。在培訓結束之后,讓學生進入內科臨床實習,研究人員對醫學生的實習情況進行跟蹤。在對對照組的學生進行教學時使用傳統的方式,教師將疾病的特點告知學生,根據相應的問題進行課堂討論,根據病種的內容播放相應的錄像光盤,然后進入內科臨床實習。研究人員同樣需要跟蹤調查對照組學生的實習情況。
二、結果
我國中醫藥英語著作的未來
幾千年來,中醫藥學作為中華民族燦爛文化的瑰寶之一,不但對中華民族的繁衍昌盛做出了巨大貢獻,而且直到今天仍起著不容忽視的作用,日益受到世界的重視,對國際醫藥學產生越來深遠的影響。越來越多的國家開始注意到中醫藥的療效,越來越多的人開始信任中醫藥。這為中醫藥的發展、增強其國際文化地位提供了巨大的空間和潛力。
從2001年以來,在積極推動英語等外語對公共課和專業課教學進行教學的思想指導下,全國很多中醫藥院校都開展了相關的研究和實踐,取得了一定成效。為了迎接現今時代所賦予的挑戰,中醫藥專業的雙語教學無疑勢在必行。[1]但有研究顯示由于中醫藥的特殊性,其雙語教學也存在一些問題和有待于思考的地方,其中教材和相關著作的缺乏不容忽視。[2]因此本文通過闡述國內相關著作發展情況,從而探討其中存在的問題和解決辦法。
縱觀近20年國內中醫藥英語翻譯著作的發展狀況,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一、國內中醫藥相關英文著作
1.叢書系列
1990年張恩勤主編,上海中醫藥大學出版社出版了《英漢對照新編實用中醫文庫》。其中包括《中醫基礎理論》(上、下冊)、《中醫診斷學》、《中醫臨床各科》(上、下冊)、《中藥學》、《方劑學》、《中醫養生康復學》、《中國針灸》、《中國推拿》、《中國藥膳》、《中國氣功》、《中國名貴藥材》、《中國名優中成藥》,該套叢書在國內尚屬首部。之后1991~1994年間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徐象才主編了一套《英漢實用中醫藥大全》,其中包括《中醫學基礎》、《中藥學》、《方劑學》、《單驗方》、《常用中成藥》、《針灸治療學》、《推拿治療學》、《醫學氣功》、《自我保健》、《內科學》、《外科學》、《婦科學》、《兒科學》、《骨傷科學》、《肛門直腸病學》、《皮膚病學》、《眼科學》、《耳鼻喉科學》、《急癥學》、《護理》、《臨床會話》等。2002年左言富任總主編、朱忠寶等總編譯,上海中醫藥大學出版社出版了一套《(英漢對照)新編實用中醫文庫》,該套從書包括了《中醫基礎理論》、《中醫診斷學》、《中藥學》、《方劑學》、《中醫內科學》、《中醫外科學》、《中醫婦科學》、《中醫兒科學》、《中醫骨傷科學》、《中醫眼科學》、《中醫耳鼻喉科學》、《中國針灸》、《中國推拿》、《中醫養生康復學》等14個分冊。2001~2006年間劉公望主編,華夏出版社出版了英文版圖書《針灸基礎學》、《針灸臨床學》、《方劑學基礎》、《中藥學》、《方劑學發揮》等,同時劉公望于1994年和2007年主編了《針灸學基礎篇》和《中醫臨床基礎速覽(傷寒、金匱、溫病)》,均由天津科技翻譯出版公司出版。
簡述內科學資源庫建設
1內科學資源庫建設意義
內科學是臨床醫學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其他各臨床學科的基礎,是臨床醫學專業一門核心課程[1]。學生通過該學科的學習,可掌握臨床常見病、多發病的診治方法。但因其教學內容多、實踐性強、內容抽象,加之采用傳統的填鴨式教學方法,學生學習興趣、積極性不高;同時,隨著辦學規模不斷擴大,教學資源嚴重不足,多采用大班教學,導致教學效果差。教師在制作課件時,對于典型案例分析等都是獨立完成的,教學素材重復嚴重,缺乏資源共享。因此,如何提高教學質量,為學習者提供一個方便、快捷的學習交流平臺,實現資源共享,培養出基礎扎實、知識面廣、能力強、素質高的專業人才是亟待解決的問題[2]。
2內科學資源庫建設思路
遵循“碎片化資源、結構化課程、系統化設計、移動泛在學習”的組織建構邏輯,強化共享應用的功能進行建設。(1)資源盡可能以最小學習素材、碎片化方式存儲,便于學習者檢索和根據不同學習需求組建課程,課程中的視頻、音頻等盡量控制在3~5分鐘(為3~5分鐘的學習碎片)。(2)課程是資源庫的支撐,資源庫要為學習者提供完整的結構化知識,內容整體結構化,應盡量涵蓋課程內容,根據學習者特點制作微課。(3)系統化設計是提升資源庫適用性的保證,資源庫應針對不同學習者,為其提供個性化服務,實現移動泛在學習。
3內科學資源庫建設方法
(1)教師深入學生中做調研,以我校臨床醫學專業學生為重點,采取和學生交流、談心及問卷方式,了解學生學習內科學知識的需求,以構建更適合推廣應用的資源庫。(2)教師深入學習課程資源庫知識點、模塊、內容并進行論證,構建一個合理、適合推廣應用的知識樹。(3)分階段、分模塊進行資源庫建設,采用個人設計、團隊論證的方法,逐步完成資源庫建設。(4)已經完善的課程資源庫,先在學校校園網運行,主要在我校臨床醫學專業、中醫專業、護理專業推廣應用,根據學生反饋結果進行修正,然后再上傳到平臺,供更多學習者應用,實現資源共享。
醫學內科學多媒體教學注意事項分析
摘要:當前,隨著多媒體技術的不斷發展,信息技術的日益進步,我國很多高職高專醫學內科學教師在教學中開始意識到傳統教學方法已經不能滿足現代教學需求,所以在教學中不斷創新,不斷發展,普遍運用多媒體教學法,這樣可以吸引學生的注意力,讓學生從學習中感受到樂趣。基于此,本文主要介紹了在高職高專醫學內科學中應用多媒體教學的重要優勢,而且介紹了高職高專內科學多媒體教學的注意事項,提出了高職高專內科學多媒體教學的有效策略。
關鍵詞:高職高專;醫學內科學;多媒體教學
在高職高專醫學臨床課程中內科學學科具有相當強的實踐性以及專業性。教師在教學中運用多媒體技術,師生之間的配合以及多媒體課件制作效果等都容易對教學水平造成影響。多媒體教學利用不同的高端技術手段使傳統單一的教學方法變成現代多樣化的,這樣不僅可以提升教學水平,而且使學生積極學習。然而在內科學教學中教師運用多媒體教學也必須要多加注意,不能將傳統教學直接變成多媒體教學,也不能過分強調教學課件形式,只有這樣才可以將該教學方法的作用體現出來,以達到教學目的。
一、在高職高專醫學內科學中應用多媒體教學的重要優勢
對于高職高專醫學內科學教師來講,在教學中應用多媒體教學具有很多優勢,主要體現在以下幾點:
(一)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加深學生對教學重難點的認識和掌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