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臟移植者胃失去功能的護理論文
時間:2022-11-18 10:26:00
導語:肝臟移植者胃失去功能的護理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通過對我院3例肝移植術后胃癱患者的觀察與護理,認為肝移植胃癱患者的護理中通過有效的胃腸減壓、加強全腸道外營養(TPN)及腸內營養(EN)、輔以運動療法、循序漸進的飲食護理、做好心理護理、指導病人進行早期活動等綜合治療,胃腸功能均能在2~6周內全部恢復。
【關鍵詞】肝移植手術;胃癱;觀察;護理
術后胃癱是一種腹部手術后因胃腸動力紊亂導致的胃排空延遲證候群。肝移植已成為治療終末期肝病療效確切的方法,我院2005年6月—2008年6月行原位肝移植術301例,其中術后出現胃癱3例,通過加強心理護理,嚴密觀察病情,輔以運動療法以及結合腸內外營養治療,患者均順利康復出院。現將護理體會總結如下。
1臨床資料
1.1一般資料
本組3例,其中男2例,女1例;年齡38~62歲,平均50歲。
均發生于肝移植術后5~12天,表現為術后4~6天進流質時出現惡心、頻繁嘔吐及上腹部飽脹感。嘔吐為溢出性,多數含有膽汁,嘔吐后癥狀緩解。血生化檢查無明顯的水電解質、酸堿失衡。體檢見上腹部飽滿,胃振水音陽性,腸鳴音正常或減弱。給予食道胃小腸造影提示“胃動力及空回腸動力低下”。本組全部符合國內胃癱診斷標準[1]。(1)胃管拔除后出現頻繁的惡心、嘔吐,有胃潴留;(2)每天胃引流量>800ml,持續時間>10天;(3)無明顯的水電解質、酸堿失衡;(4)無引起胃癱的基礎疾病,如糖尿病、甲狀腺功能減退等;(5)未使用影響平滑肌收縮的藥物史,如嗎啡等。
1.2結果本組胃動力2~3周內恢復1例,4周內恢復1例,6周內恢復1例,最長40天。癥狀緩解,無一例需手術治療,均治愈出院。
2護理
2.1心理護理
精神因素通過影響迷走神經的興奮性而與胃癱發生和恢復有密切關系[2],而保持良好、輕松的心態有利于預防胃癱發生和促進胃癱恢復。本組患者術前治療時間長,在手術給病人帶來的創傷還未恢復時,又出現頻繁的惡心、嘔吐,使病人的心理負擔加重,表現為擔憂、煩躁、焦慮、緊張。我們根據病人的個體差異,動態、連續地做好心理護理,解釋胃癱的原因、影響因素、治療方法和預后,消除其緊張情緒,調動其主觀能動性,積極配合治療和護理。
2.2病情觀察
2.2.1并發癥的護理胃癱者由于禁食、反復惡心、嘔吐、加之消化液丟失及放置胃腸管,易發生口腔感染、腸黏膜萎縮、腸道菌群失調、肺部感染等并發癥。因此,我們在護理過程中特別注意患者惡心、嘔吐情況,觀察其量、性質、次數并及時記錄,同時觀察患者的體溫、口腔黏膜、大便性狀、咳嗽、咳痰等肺部情況,加強口腔護理,做好肺部物理治療,防止患者以上并發癥的發生。
2.2.2預防血糖升高、電解質紊亂肝移植術后糖皮質激素和普樂可復的應用可使血糖升高明顯。高血糖對胃動力有抑制作用,并與血糖高低呈正相關,血糖濃度正常時則對胃動力無影響。因此禁食期間常規監測血糖,必要時應及時靜脈或鼻飼使用降血糖藥。此類患者還極易發生電解質紊亂,而高血鉀、低血鉀均可使胃腸道平滑肌張力減退,從而加重胃癱,故需檢測血電解質情況。本組在禁食期間常規監測補液前、補液中、補液后1h快速血糖,監測血鉀Qd,普樂可復濃度Biw,根據結果及時調整用藥和監測頻率。
2.3支持療法的護理
2.3.1完全胃腸外營養支持(TPN)的護理胃癱患者因禁食及反復嘔吐易致水、電解質和酸堿平衡紊亂,需行TPN支持療法。本組3例患者均采取靜脈輸入葡萄糖、脂肪乳、血漿、白蛋白、氨基酸,與經鼻空腸營養管灌注營養相結合。我們在此護理過程中注意營養液營養成分的合理調配以及熱卡的全面供給,并均衡輸入,同時密切監測患者體重、血紅蛋白水平,以便評估患者的營養情況,及時調整營養液的用量。
2.3.2腸內營養(EN)的護理腸內營養支持能促進胃腸功能恢復,是治療胃癱的有效措施[3]。本組3例患者在胃鏡引導下將螺旋型鼻腸營養管置入空腸后,采用成品營養液瑞素、瑞代或百普力,并輔以牛奶、魚湯、菜湯間斷注入。我們在注入時遵守循序漸進的原則,濃度從低到高、速度從慢到快、數量從少到多,起始速度為30~50ml/h,劑量為300~500ml/d,以后根據患者的耐受情況逐漸加速加量,食物溫度保持在37℃左右。天冷時將輸注管用電加熱器加溫,以防因溫度過低而引起腹脹、腹瀉、腸痙攣等。給予腸內營養時密切觀察病情變化,監測水電解質狀況,定時聽診腸鳴音,注意胃腸道反應,做好對癥處理。本組有1例出現腹瀉,經調節滴速及用培菲康、黃連素、復方苯乙呱啶抑制腸蠕動等腹瀉緩解。
2.4促進胃動力恢復護理術后病人早期活動對腸蠕動有促進作用[4]。本組患者臥床期間我們采用上腹順胃走向行順時針按摩,方法為輕→重→輕,每天3次,每次15min;做自主收腹、抬臀、縮肛運動,每天3~4次,每次5min;同時早期活動不僅可促進胃腸蠕動,還能預防腸粘連,減少術后并發癥。臥位以半臥位和右側臥位為主,當患者能起床后我們就特別注意避免因長時間輸液限制而減少活動時間。根據醫囑應用胃動力藥物,如肌注胃復安,口服西沙比利、嗎丁啉、中藥大承氣湯、新斯的明、小劑量紅霉素等。另外,用開塞露肛門用藥也助于胃動力恢復。本組有2例經上述治療10~16天后癥狀明顯緩解,嘔吐停止,患者自覺上腹部舒適,有饑餓感。公務員之家
2.5飲食護理循序漸進的飲食計劃對胃癱病人有幫助,少食多餐、以流質為主有利于排空。在禁食、胃腸減壓期間,每天沖洗胃管保持通暢,并觀察記錄引流液的量和性質,注意惡心、嘔吐的頻率,嘔吐物的量、性質、顏色、腸鳴音、胃部振水音等,以了解胃排空情況。如每天引流液>600ml,提示胃動力不足;胃液中如有黃色膽汁成分,說明有腸液反流。本組2例在放置營養管時拔除胃管;1例在胃腸減壓引流量減少至500ml/d、引出液中無明顯膽汁后行胃管夾管或接引流袋自流,觀察1~2天無惡心、嘔吐后拔除胃管。拔除胃管后開始進食流質,進食時少量多餐,從20ml起逐漸增加至全量流質,增加幅度以保持病人無不適、有食欲為度。流質以不加糖的米湯、菜湯、果汁、紅棗湯為主,以免血糖偏高對機體產生影響。全量流質進食3~5天后改為半流質,仍以少量多餐、逐漸增加為原則。餐后取坐位或半臥位,利用重力原理使食物排入腸道。
3討論
胃癱除與胃腸交感神經活動增強、抑制胃的肌電活動有關,任何導致胃平滑肌、胃腸道內在或外在神經系統、中樞神經系統和激素功能異常的因素,如飲食改變、營養不良、惡性腫瘤、水電解質紊亂等,也是胃癱的影響因素。本組3例為非胃部手術,無涉及胃排空的原發疾病,但肝移植術后常規使用多巴胺,使用654-2、嗎啡、度冷丁等藥物止痛較多,同時病人也需長期應用激素、普樂可復等,在藥物的作用期內胃動力減弱。所以,對于肝移植手術后的病人,應警惕胃癱的發生,及早進行預防和處理。一旦發生胃癱我們在護理過程通過加強與患者的溝通,消除其心理上的恐慌,爭取患者的積極配合及參與;同時加強飲食指導;加強營養,做好TPN+EN的護理;促進胃動力恢復的護理和鼓勵患者早期下床活動等均能促進胃癱患者順利恢復胃腸功能。
【參考文獻】
1石美鑫.實用外科學,第2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2,763-764.
2黃元儒.胃大部切除術后功能性排空障礙的診治.臨床醫學,2003,18(1):15-16.
3蔣勁松.腸內營養在胃癱治療中作用.浙江實用藥學,2002,7(4):199-200.
4朱玉芹,楊和玉.下肢屈曲活動和腹部按摩促進胃腸蠕動的臨床觀察.護理學雜志,2000,15(3):144-145